“激荡前沿·中国骨科2022跨年演说”精粹回顾
【前言】2022年12月24日,由《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主办、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协办的“激荡前沿·中国骨科2022跨年演说”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作为第四届跨年演说,本次会议一如既往精彩纷呈。北京、西安、济南、南京、上海、杭州、长沙、广州八个会场同频共振,国内骨科领域众多专家和青年学者共襄这场年度盛会,聚焦前沿、回顾进展,结合当下、共话挑战,同时寓人文、初心于学术,分享心路历程,展望未来方向。豪情满怀的演讲、精辟到位的点评,全方位展现了中国骨科精英的专业、智慧与情怀。本文整理主会场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大会致辞】
继往开来,乘风破浪,再铸辉煌
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首先为大会致辞,对骨科领域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邱院士强调,随着新理念、新技术、新器械的不断涌现,骨科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快速梳理、精准推广最新、最有用的前沿进展,是骨科学者的重要历史使命,对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迭代、各级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提升以及全面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激荡前沿·中国骨科跨年演说”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在业内获得了良好反响,为骨科医生展示学术、情商和情怀搭建了高水平舞台;感谢卫材药业一直以来对会议的大力支持,期待第四届跨年演说的精彩内容,希望大家继续携手,将中国的骨科事业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接下来,大会8个分会场主席与大家线上会面,分别是:北京会场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危石教授,西安会场主席、西安市红会医院许鹏教授,济南会场主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允震教授,南京会场主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蒋青教授,上海会场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董健教授,杭州会场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范顺武教授,长沙会场主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胡建中教授,以及广州会场主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吴增晖教授。
随后,卫材全球高级副总裁、卫材中国总裁冯艳辉女士代表公司发表致辞,对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来的一路相伴与支持致以诚挚感谢,相伴“激荡前沿·中国骨科跨年演说”在2022年岁末如约而至。并表示,卫材公司一直秉承着关心人类健康的企业理念,不仅专注于骨骼肌肉疾病、骨质疏松等领域,同时在肝癌、乳腺癌、消化、认知障碍、癫痫、眩晕等多个疾病领域均有布局,希望使更多患者受益;骨科领域的三大产品——甲钴胺、乙哌立松和四烯甲萘醌,也已伴随中国临床走过了20多年的诊疗历程;未来,卫材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推进骨科领域的长足发展,为患者、为学科做出更大贡献!
致辞之后,与会专家共同见证了《退行性脊椎病变十周年病例荟萃》的发布,是“DDD病例大赛”十年磨一剑的生动写照,更是DDD诊治新十年的盛大启航。“DDD病例大赛”创办十年来,汇聚了众多骨科专家学者的专业与智慧,也见证了无数骨科菁英的成长,对于提高这一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与卫材公司联袂推出10年病例精选,希望以此记录十年经典,惠及更多医生和患者!
【新星力量-青年学者说】
后浪奔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脱口秀”与医学科普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曹鹏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分享了自己参加不同脱口秀节目的成功经验与感悟。脱口秀讲医学科普,“普及”是前提,以轻松的语言方式消除距离感是关键,“先同步再引领”是技巧。骨科医生想要做好科普,有三点是必需:深耕专业、不断学习、拿出胆量,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独特而不凡。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是对个人视角和技能的全面提升,然后在“特新”的阶段找到一个领域“专精”下去,进入深耕期,如此循环。人不是突然发现自己是谁,而是在做过各种尝试、经历过很多事情以后,才能发现你可以成为谁。
时代浪潮中,成为最无畏的后浪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耿霄教授从一名青年骨科医生的角度分享了成长的体会和思考。中国骨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前辈的努力,使之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前沿的、把晦涩的变成通俗的,带领着中国骨科走向世界,才有了今日之辉煌。与此同时,前辈们倾囊相授、提掖后学。当代青年骨科医生赶上了最好的时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应自强不息、勇于担当,在“时代”这条奔涌不停的大江大河中,乘着前辈们舞动的潮头,做最无畏的后浪!
“数智”之火可以燎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恒元教授以两个骨肿瘤手术病例生动呈现了新技术为患者带来的切实获益。导航设备、内镜、机器人、3D打印导板技术等,使得传统“开大刀”的骨肿瘤手术也进入了微创化、精准化、数字化的“针孔”时代,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恢复速度大幅加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青年骨科医生应该紧跟浪潮、紧抓“数智”之火,快速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成为最无畏的弄潮儿!
勇立潮头,蓄势待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紫机教授从临床到科研、从技术到观念全面阐释了青年骨科医生应如何顺应大时代、大环境之变而成长的思考。于临床,当前骨科技术较过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治疗需求,仍需不断突破、革新;于政策,新的医疗制度正改变着以往的诊治模式,青年骨科医生应正确理解、积极响应,在新形势下探寻骨科前进的方向;于科研,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求证假设、通过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源于临床、用于临床。我们曾经在前浪的引领下积蓄力量,如今已然蓄势待发,将自立于风雨之下!
把运动医学技术献给基层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何金深教授聚焦于基层地区民众明显的未被满足的运动医学医疗需求,发出了关注基层、帮扶基层的呼吁,提出基层运动医学发展需从三个方向着手。第一,普及MRI检查及阅片水平,尤其是前交叉韧带的斜冠状位密扫。第二,普及关节镜技术,通过各种培训班提升广大基层医生手术水平。第三,加强术后康复服务,建设康复医学团队。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和医疗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青年医生的青春应该有一部分奉献给基层,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TED演讲】
初心不渝,创新不止,精准前行
2022脊柱外科回顾、挑战与展望
北京积水潭医院何达教授从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数字技术应用进展、脊柱外科疾病临床研究进展等方面系统回顾了脊柱外科2022年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新冠疫情不可避免影响着全球医疗秩序,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调整,脊柱外科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包括新冠病毒感染者择期手术时机的选择、如何降低医患再次感染风险等。机器人导航辅助技术、脊柱远程手术技术、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AR & VR)、3D打印技术应用如火如荼。颈椎疾病、胸腰椎疾病领域多项重磅研究公布了最新数据;脊柱内镜等微创技术持续发展;基底椎神经消融术等为疼痛治疗带来新的手段;植入式靶向神经电刺激系统为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提供了非手术治疗方式。2022年,脊柱外科领域可谓硕果累累,期待即将来临的2023年取得更大突破!
北京积水潭医院吴新宝教授助力:当年在厦门参加第一届“激荡前沿·中国骨科跨年演说”的情形,时隔数年,依然记忆犹新,每一届会议都有不同的收获。何达教授对脊柱外科2022年进展做了非常全面、到位的总结和解读,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和精度,满满的“干货”也带给我们诸多思考。期待2023年,整个骨科领域迎来加速前行、辉煌满载的一年!
开拓创新,知难而进——上颈椎研究之路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艾福志教授回溯了自己在上颈椎手术的探索和精进历程。上颈椎是脊柱外科最难的领域之一,寰枢椎脱位手术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难度大、风险高。得益于大咖前辈的引领和支持,艾福志教授选定了这一极具挑战的亚专业方向,一路跋涉而来。与尹庆水教授共同研究的经口寰枢椎复位内固定(TARP)手术,创新性地彻底解决了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难题,临床治愈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颅底凹陷症和寰枢椎脱位患者。之后在前辈鼓励下不断创新突破,攻克了多个技术瓶颈,如彻底解决了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经口入路固定强度不够等问题。正如美国阿图·葛文德所著的《医生的精进》一书的副标题——从仁心仁术到追求卓越,这也正是医者永葆前进动力的不二法则!
北京积水潭医院吴新宝教授助力:听完艾教授的故事,最深刻的感受是振奋和感动,尤其对于青年医生而言更是一堂宝贵的人生课程,告诉大家如何才能走向成功、走得更远。上颈椎手术被誉为“刀尖上的艺术”,技术难度非常高。要在这个领域出类拔萃,大师的指导以及个人的悟性、勇气、担当和坚韧缺一不可,正如艾教授的总结——开拓创新,知难而进!
建设以数字化智能为特色的浙二骨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叶招明教授分享了作为科室管理者的学科建设经验。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以及骨科近50年的发展,为数字化智能骨科建设带来了良好契机。3D打印、导航、机器人使骨科手术日益精准、安全和微创,能够更加便捷直观地制定手术方案、更加精准安全地完成手术操作,并降低辐射剂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大大加速了患者术后康复。未来,数字化、智能技术将助力骨科复杂手术常规化、常规手术微创化,迈向更加精准和微创的新时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忠军教授助力:叶招明教授从学科带头人的角度以临床工作的具体项目以及大量的案例,生动展现了智能精准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骨科疑难疾病治疗水平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智能精准也是中国骨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演讲中也体现了叶招明教授的创新精神和和使命担当,相信会给同行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生理正直挺拔,心理能屈能伸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吴德升教授以创科之初题词的科训——“生理正直挺拔,心理能屈能伸”为主题,从人文的角度展开了新时代、新形势下一名脊柱外科医生的深度思考。尽管医学已经高度发达,但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有太多太多,正如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临床中遇到这些挑战,医生的心理也需要“能屈能伸”、及时调节平衡,坦然面对医学的局限,同时不忘“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给予患者真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医学的内涵之一。此外,外科医生的思维不应仅仅限于手术,而应放眼疾病的综合治疗、全程管理甚至前移到早期干预、发生机制等科学问题。外科医生能做的事情就是medication、operation和communication,做人、做学问要正直挺拔,心理要能屈能伸,如此才能应对医学的更多挑战,帮助更多脊柱外科患者生理能屈能伸、心理正直挺拔地回归社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忠军教授助力:吴德升教授的演讲充分体现了出色骨科医生需要具备的智商、情商和人文情怀。骨科医生不仅应从专业角度不懈追求、攻坚克难,也应从人文高度来认识专业的局限性,同时充分重视对患者的情感交流与关怀,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临床技能。
我的关节之路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毛新展教授回顾了从事骨科工作近20年的心路历程。新冠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时期,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骨科人都要保持着坚定的初心和积极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职业生涯起步时受到国内外一些著名专家的影响,毛新展教授坚定了采用骨水泥关节置换的道路。之后国内外不断有新的研究数据发表,持续强化着毛新展教授对水泥柄的信念,不因外界干扰而改变。但前进的道路上,挑战也不可避免,包括技术难度、手术风险和患者合并症等,需要迎难而上,为患者争取最大获益。2023年,新的挑战即将迎面而来,我们能做的依然是守住初心,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忠军教授助力:毛新展教授讲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重点分享了为什么要坚持使用骨水泥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或许业内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毛教授所传递出的对专业的独立、客观思考和判断值得赞赏,并非盲目固执,而是通过深入地研究、观察,基于大量的文献数据,形成自己的理念,这种对专业的坚守令人钦佩。最后,正如毛教授提到的,无论疫情与否,骨科人都应坚守初心、直面挑战!
【结语】“激荡前沿·中国骨科2022跨年演说”圆满落幕,精彩意犹未尽,留给与会者满满的正能量。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全球学者依然披荆斩棘、不懈求索,骨科领域依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不断为患者带来新的获益希望。“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正如诸位专家所强调的,初心、探索、创新、仁心是骨科医生成长和发展道路上永不可失的精神。让我们共迎春暖花开,共同期待骨科更加精准、微创、智能的新时代,期待更加辉煌的明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